醫生 朋友

朋友就是醫生 大家來聊天
現在的時間是 2024年 4月 20日, 05:22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版面鎖定 這個主題已被鎖定,您不能編輯或回覆這個主題。  [ 9 篇文章 ] 
發表人 內容
文章發表於 : 2008年 8月 19日, 19:11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7月 15日, 09:39
手頭現金:
0.00

文章: 16
冠心病不易察覺 定期健檢切莫延誤治療
2008/08/19 18:32:45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十九日電)脖子緊、左肩痛、上腹痛,這聽起來極像緊張壓力,卻有可能是心臟冠狀動脈阻塞的前兆。有些病患體檢時才發現,這也顯示,中年以上的病患要定期檢查預防猝死危險,目前手術改進,風險降低且復原快,患者切莫畏懼而延誤醫療。

郭女士是糖尿病和高血脂的老病患,平常並沒有任何心臟病發作前的典型症狀,例如:心臟有壓迫感、喘不過氣、噁心,所幸日前她藉著健康檢查,及時發現及安排了心臟手術;否則一旦發病,讓人措手不及,後果不堪設想。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諶大中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可能毫無徵兆,有時發作症狀不典型,患者只覺得脖子緊、左肩痛、上腹痛等,察覺不易,因此中老年、男性、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缺乏運動、肥胖、壓力大者,都應定期體檢。

諶大中指出,許多民眾聽聞心臟要開刀,總是會害怕恐懼,其實現在手術進步,利用「心臟不停跳」手術與內視鏡微創技術,截取患者腿部大隱靜脈,接在心血管阻塞部位,使得血液在經過狹窄處或阻塞處時也能順利流通,繼續為心臟供應養份

他說,手術時雖然心臟全程不停跳,但卻不需要開膛剖肚,不用打強心針,也不需血液體外循環,可以減少感染、降低出血量,有九成的患者不必輸血,傷口只有兩公分,患者復原迅速,術後四天就能活動自如,而且健保有給付,患者不用過於擔心而延誤手術治療。 970819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2008年 8月 22日, 09:18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7月 30日, 09:11
手頭現金:
0.00

文章: 25
中高階主管 心血管病候選人

【聯合報╱記者洪家愉/台北報導】 2008.08.22 02:39 am


一所民間健檢機構7年來針對超過6000名中高階主管的體適能檢測資料統計發現,65%的人因為工時過長、長期累積疲勞和壓力,以及假日多用補眠取代運動的生活方式,導致每日平均體能活動量過少,而淪為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熱門候選人。

統計發現,體能衰退通常會出現心肺耐力不佳(65%)、腿部肌力不足(58%),腰部柔軟度未達標準(52%)等三大現象。

醫學機構健康體能顧問蔡美文表示,國外文獻指出,心肺耐力是個人心肺、血管與組織細胞的有氧能力指標,心肺耐力較差者,罹患單一代謝疾病的風險較心肺耐力佳者高1到5倍,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更高出3倍以上。

此外,柔軟度不佳者容易有血液循環不順的問題,若再加上肌力不足,更易產生酸痛、腰部扭傷、肌肉拉傷與下背痛等症狀。

健康體能顧問陳玉英也提醒平日辛勤工作的民眾,千萬不要以為從事日常工作、通勤及家務就是有效的運動,也不要以沒時間、工作壓力大、懶惰作為不運動的藉口。

建議可自行檢視每日上班前後、交通時間、辦公時間的零碎時間,運用伸展操、健走、爬樓梯等方式運動(需視個人健康和體能從事),假日再利用較長時間進行慢跑、登山、騎腳踏車等。

【2008/08/22 聯合報】@ http://udn.com/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2008年 8月 22日, 09:35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7月 30日, 09:11
手頭現金:
0.00

文章: 25
血濃似奶油 一月男嬰長痘痘
【聯合報╱記者林秀美/高雄市報導】 2008.08.22 02:39 am


高雄市一名男嬰罹患罕見的「先天性全身脂肪失養症」,出生一個多月就長痘痘,血液因油多濃得像奶油,是全國最「油」的小病人。經緊急降血脂,食用調配的特殊奶粉,才變得「少油」。

這名卅九周自然生產的男嬰,出生體重二點九公斤,母親哺乳一個多月後,發覺嬰兒猛吸奶,但體重只增加零點五公斤,好像養不大;臉頰、四肢及軀幹均纖細,皮膚摸起來乾乾的,還冒出小痘痘;媽媽以為兒子長青春痘,先看皮膚科再轉醫學中心,才發現得到罕見疾病。
男嬰抽血檢查,試管的血清浮著厚厚奶油般濃稠的油脂,三酸甘油脂高達七千二百八十九單位,是正常嬰兒的四十六倍;高胰島素血症八十二點六單位,是正常寶寶的十倍,讓醫師嚇了一大跳,「從沒看過這麼油的小病人」。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主任趙美琴說,全球約有兩百例「先天性全身脂肪失養症」,是染色體隱性遺傳的基因突變疾病,發生率只有一千二百萬分之一,國內曾有病例報告。新發現的男嬰是頭胎,媽媽只有廿多歲,沒有家族病史。

趙美琴指出,此症會使脂肪幹細胞分化過程中,無法堆積在肌肉、關節及骨頭,跑到不該堆積的血液及肝臟,以致肝脾腫大、血液多油;病童食欲很好,但吸收不良,瘦弱如營養不良。肌肉看似發達,實際全身缺乏脂肪細胞;皮膚較黑有棘皮症,全身毛髮濃密。

男嬰如不及早治療恐出現糖尿病或急性胰臟炎,經醫院緊急降血脂,提供特殊營養配方,一個月後乳糜血降至接近正常,目前四個月大,體重增至四點五公斤,臉色鮮潤而活潑。趙美琴說:「未來男嬰須終生服用降血脂藥物,減少攝取含脂肪、醣類的食物,預防高血脂所起的心臟血管疾病。」

【2008/08/22 聯合報】@ http://udn.com/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2008年 8月 23日, 10:52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8月 23日, 08:57
手頭現金:
132.05

文章: 113
三高患者疏於保健少活12年

2008/08/13台灣新生報

代謝症候群所衍生的疾病,死亡人數(四萬三千一百八十五人〉已超過第一死因的癌症(四萬零三百零六人〉,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昨日表示,七十歲以下人口生命年數損失表,從九十四年到九十六年,三高患者面臨減少十二·五至十二·八年壽命。

台灣代謝症候群患者多達二百八十九萬人,其衍生疾病更佔十大死因五項之多,而根據行政院衛生署九十六年所做的統計,七十歲以下人口因代謝症候群衍生疾病有腦血管疾病、心臟性疾病、糖尿病、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以及高血壓性疾病之患者,較一般人平均減少十二·七年壽命。

九十六年統計發現,腦血管疾病者平均生命年數損失十三·六年;心臟性疾病平均生命年數損失十五·二年;糖尿病平均生命年數損失十一·三年;高血壓性疾病平均生命年數損失十一·九年;而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平均生命年數損失十一·七年。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呼籲,希望全民能實踐「3D健康生活」│

DoControl勤控制腰圍、血壓、血糖與血脂、

DoHealthyDiet選擇健康的飲食、

DoExercise維持動態生活與運動習慣,

來幫助國人遠離代謝症候群、對抗三高威脅。



代謝症候群患者 7成不知腰圍標準值為何

自由時報97.8.13


腹部肥胖與血壓、血糖與血脂「三高」關係密切,根據衛生署統計,三高患者平均少活12.7年,學者呼籲應經常量腰圍自我警惕,以達到預防三高的效果。

根據衛生署資料,台灣地區代謝症候群成年患者約有289萬人,因相關衍生疾病使其平均少活12.8年,醫藥支出吃掉75,246人的年所得,相當於台北萬華區總人口數。

千禧之愛基金會委託世新大學民調中心針對517位40到54歲的3高患者進行訪問,當中有8成知道自己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猝死等疾病的高危險群,似乎自知身陷健康危機。

但事實上,近5成患者根本不知何為代謝症候群,近9成不知其定義是腰圍、血糖、血壓、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5項指標中有3項異常。

高達42.6%不知健康的腰圍是遠離代謝症候群威脅的最基本指標,以為量腰圍根本不重要,有7成患者更不知腰圍標準值為何。

千禧之愛基金會董事、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指出,成年男性腰圍不應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維持動態生活與多運動,注意三高變化,才能常保健康。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2008年 8月 23日, 10:54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8月 23日, 08:57
手頭現金:
132.05

文章: 113
胖≠不健康 新研究:半數胖子 三高正常

自由時報97.8.13



一項研究發現,全美有半數肥胖者血壓與血脂都正常,代謝指數在健康範圍內,顛覆胖子8成不健康的傳統刻板印象,也讓醫界重新思考,肥胖與健康間的連結。

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研究推估,全美接近4分之1體重標準者有代謝異常的問題,相對的,卻有高達51.3%過重者和31.7%肥胖者的代謝指數在健康範圍內,論文已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內科醫學檔案》。

體重肥胖與否至今都是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值)為依據,該研究顯示,即便過重與肥胖也有機會保有健康,但研究者強調,這不代表體重不必擔心,因為依舊有半數過重者籠罩在心血管疾病陰影下。

然而哪些人較能夠胖得健康?

三總社區醫學部教授祝年豐說,這至今還是一個謎。但此研究顯示,在過重與肥胖族群中,以吸菸、不愛運動與老年族群較易代謝異常,凸顯了胖子想要健康,至少可從戒菸與多運動下手。

祝年豐也說,過重或肥胖者只要三高正常,且維持現有的正常生活飲食習慣,不吸菸、多運動,不再發胖,不見得有減重的必要。

但此研究也凸顯另項隱憂,即在高油、高脂飲食習慣下,錯誤減肥引發的「隱形肥胖」,即外表雖不胖,腹部、內臟卻有肥厚脂肪,又被稱為「泡芙族」,雖瘦,卻不健康。

台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蕭敦仁表示,有些人只靠節食減重卻不運動,每次都減去瘦肉與水分,復胖時卻是回填脂肪,導致體脂率逐漸升高,其中又以內臟脂肪囤積對健康最不利。

此外,該研究進一步支持了腰圍粗細與心血管疾病更有關,體重正常者如果腰圍較粗、小腹較大,血壓、血糖、血脂肪就容易升高,此即「代謝症候群」,理由是當脂肪儲存在腹部、內臟,便會分泌有害心血管健康的荷爾蒙,導致代謝異常。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2008年 8月 23日, 20:34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7月 30日, 09:11
手頭現金:
0.00

文章: 25
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
lexus 加油


:lol: :lol: :lol: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2008年 8月 24日, 08:54 
離線
系統管理員

註冊時間: 2008年 7月 2日, 19:28
手頭現金:
499.10

文章: 230
三高不只是數字,而是少活12.7年的生命威脅!

台灣代謝症候群患者多達289萬人,其衍生疾病更佔十大死因五項之多,而根據行政院衛生署96年所做的統計,70歲以下人口因代謝症候群衍生疾病--腦血管疾病、心臟性疾病、糖尿病、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以及高血壓性疾病之患者,較一般人平均減少12.7年壽命!

2000803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發表一項首度針對國內已罹患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民眾所進行的調查,發現有近9成不知道安全的血壓、血脂及血糖數值為何,且對於自身安全數值監控執行力嚴重不足,危機認知不清的現狀令人擔憂!除了再加強民眾對三高檢測標準值的認知教育之外,千禧基金會特別呼籲全民一同實踐飲食、運動與三高控制的3D健康生活,遠離代謝症候群之威脅。

  投入代謝症候群防治宣導多年的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常務董事孫璐西教授表示,三高患者因衍生疾病多為慢性病之故,並不會有即時的身體疼痛或不適,因此並未謹慎且隨時控制三高數值,極易在未察覺情況下,導致嚴重甚或無可挽回之悲劇,甚至使國家社會頓失英才。優異的社會菁英在有機會為國家人民貢獻己力時卻殞命,不僅是個人健康的問題,更是家庭及國家社會的損失。由此可知,三高不僅是不健康的數值這麼簡單,更是稍有輕忽便隨時都有可能引爆生命危險的不定時炸彈,呼籲民眾應該謹慎看待,因為重視自己的健康是愛自己也是愛家人的表現。

三高病患近9成不知評斷標準 認知落差大 

  根據千禧之愛基金會對三高患者所進行之調查顯示,有高達79.3%的患者知道他們已經是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腦充血、中風、糖尿病、腎臟病、脂肪肝、心臟衰竭、猝死等疾病的高危險群,似乎很清楚其所面臨的健康危機,但有近五成不瞭解什麼是代謝症候群,對於代謝症候群的檢測指標(如:腰圍、血壓、血糖、膽固醇數值)有哪些,高達89.2%的患者不清楚,其中有70.8%患者不知道健康腰圍的標準值,甚至有42.6%患者認為量腰圍是不重要的,殊不知健康的腰圍是遠離代謝症候群威脅的最基本指標,顯見許多患者對相關知識的認知不清或有誤解,忽略了解檢測指標且加以維持才能保持健康,讓自己深陷壽命減損的危機仍不自知。

4成患者控制疾病執行力不足也不運動 危機一觸即發

  三高相關疾病多屬慢性病,需要長期控制才能避免持續惡化。此次調查還發現,三高患者對於最重要的三高數值定期監控執行力仍有待加強,僅61.7%至少一年會到醫院看病檢查,顯示還有近4成患者沒有落實定期檢查的基本監控之道。

此外,只有54.2%患者會依醫師指示定期吃藥控制。至於定期自我測量部份,僅54.5%患者會定期量血壓,其他如量腰圍(23.8%)、血糖(29.8%)、血脂(30.2%)的比例都在約三成以下,甚至有近二成的患者沒有做到上述任何一項,完全忽視代謝症候群所可能衍生的重大疾病及造成壽命減少的危機。而調查是否有維持較積極的生活作息維持,竟然也有將近四成的患者完全不運動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2008年 8月 26日, 19:37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7月 30日, 09:11
手頭現金:
0.00

文章: 25
心因性猝死 可預防嗎?
【聯合報╱曹玄明/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2008.08.26 02:59 am


前內政部準部長廖風德於登山步道上猝逝;更早之前,知名歌手馬兆駿在購物商場中,突然昏迷,急救後仍告不治。這些不幸,至今仍讓人感到惋惜及不捨,「猝死」不僅對個人、家庭甚至整個社會,都是不可承受的痛。

「心因性猝死」是指在沒有其他明顯原因下,因心臟血管系統問題所致,突然意識喪失並在一小時內非預期性的死亡。

這類患者約八成因冠狀動脈疾病引起,心肌梗塞為大宗,另有10至15%是由各種心肌病變引發,包括肥厚性、擴張性及侷限性心肌病變,其他少數有可能的原因還包括原發性心律不整,先天性心臟病及主動脈疾病等。

根據美國統計,心因性猝死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至二,台灣因冠狀動脈疾病發生率較美國低,以此推估每年約有1至2萬人次猝死,這類悲劇多發生在45歲至70歲壯年期,對家庭及社會更是一大傷害。

這類病人事先是否會有些病狀來提醒自己?根據一些回溯性研究顯示:大約只有二至三成的病人,於發作前數周曾感到胸悶、心悸、氣喘加重或全身倦怠。

雖然猝死可能是一連串病理機轉之連鎖反應,但對臨床醫師而言,仍存有一大謎團待解。儘管如此,我們仍希望能找出一些對策來減少猝死的發生。

針對特定族群,尤其是心肌梗塞後的病人,一定要定期接受醫師診療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以了解左心室收縮功能。若左心室功能不好,適當的藥物治療、甚至在少數病人植入心內去顫器,能有效預防心因性猝死。

另外,家族成員中有猝死或不明原因昏倒病史者,也應更積極定期檢查。曾碰到一個家庭,父親在29歲時猝死,女兒就讀國中時於體育課中發生猝死危險,但經當場心肺復甦術及時送到醫院急救,幸運地救回一命。

之後檢查發現她有肥厚性心肌病變,為預防再次猝死,我們為她安排心內去顫器植入。她的哥哥來院檢查,也被發覺有同樣的心肌病變,經溝通後也安排植入心內去顫器,並在植入三個月之後,成功地經由電擊,挽救了他的生命。這說明了家族病史及基因在猝死預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對於一般大眾而言,控制危險因子、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預防猝死的第一步。冠心症是心因性猝死的主因,因此好好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並避免抽菸,可有效減少心肌梗塞之發生。心衰竭的嚴重度也與猝死發生息息相關。在生活習慣上,抽菸及肥胖都會增加猝死的機率,情緒上的壓力也與猝死發生有所關連

目前基礎及臨床醫學進步,我們可瞭解心因性猝死的部分原因及機轉,但仍有些關鍵是我們不了解或無能為力的。但加強心肺復甦術的全民教育,配合各種藥物及先進科技的輔助,我們仍有機會能有效預防猝死並改善病人預後。
【2008/08/26 聯合報】@ http://udn.com/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2008年 8月 26日, 20:32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7月 30日, 09:11
手頭現金:
0.00

文章: 25
2008-8-26 字型: ∣看推薦∣發言∣列印∣轉寄
忽視三高 36歲壯漢心肌梗塞
記者楊菁菁/高雄報導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齡有逐年下降趨勢,血糖、血脂肪、膽固醇過高都是危險因子,高雄阮綜合醫院與亞培營養品聯合舉辦健診諮詢活動,呼籲社會大眾重視飲食與運動,尤其是熬夜、抽菸、飲食不正常都是導致心肌梗塞元兇。

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指出,心血管疾病臨床上都以45歲以上的族群偏多,但這十幾年來,患者年齡有明顯下降趨勢,去年他接獲2位心臟病突發(心肌梗塞)患者,年齡分別是36、37歲,幸運撿回一命,但是心臟功能已經受損,未來一生都必須小心翼翼地避免激烈運動,飲食、生活習慣都要徹底改變,而且還要長期服藥控制。

這2位壯年男性是家中經濟支柱,一下子胸痛倒下去,醒來後自己也無法接受怎會發生這種事。問診結果,判定體重並無過胖,但是血糖、血壓及膽固醇過高,加上長期熬夜、抽菸等生活習慣,導致過多膽固醇囤積在血管內,再加上沒有規律的運動習慣,有時候連續熬夜幾天或是過於勞累,就會發生胸悶、胸痛,嚴重的甚至於發生猝死意外。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高醫院長許勝雄表示,根據日前一項444份有效樣本的問卷「安心飲食習慣大調查」,發現心血管疾病危險族群(40-60歲),高達9成3習慣吃高膽固醇食物,如海鮮、內臟及燒烤類,更有9成左右每日沒有攝取5種蔬果,抽菸者8成都是晚上12時以後入睡,每日睡眠時間沒有6小時,加上又沒有運動,這類生活習慣對於一般40歲之前的人或許還不覺得是負擔,一旦超過45歲,身體就會發出警訊,此時心血管疾病找上門,只能靠長期服藥來控制了。


回頂端
 個人資料  
 
顯示文章 :  排序  
版面鎖定 這個主題已被鎖定,您不能編輯或回覆這個主題。  [ 9 篇文章 ]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上傳附加檔案

搜尋:
前往 :  
cron
Powered by phpBB® Forum Software © phpBB Group
Powered Hosting by © 2012 酷康科技有限公司 KuKan Technology Co., Ltd.
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