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數位化,「卡」在技術面
【葉子久/北市(心臟內科主任)】
全民建置健保晶片卡於二○○四年正式上路。然而,
當初所選擇的序列埠的電腦傳輸方法實在有夠慢。醫師在門診看診的時間已經夠短了、卻還要花費四十秒的時間去輸入或閱讀晶片。這讓地區診所抗拒健保晶片卡的使用。醫師公會以購買軟硬體費用、程式變更、教育訓練、連線費用昂貴的理由,要求健保局貼補診所施行費用,沒錢就抗拒施行。四年來,晶片卡制度僅有中大型醫院較為確實執行。
而大型院所為因應過慢的晶片卡讀寫作業,逐漸發展出門診雙電腦,增聘助理來協助晶片卡醫囑登錄,慢性處方登錄。
由於許多醫師利用電腦不鎖卡的機制,照常可以看診。晶片卡現在除了確保看診患者確有繳交保費的即時連線查核功能以外,醫療功能幾乎完全喪失。
醫師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蔣世中指出,花費昂貴的健保IC卡只能避免重覆申報,卻無法避免重複用藥與檢查。
蔣世中說,健保IC卡容量只有32k,目前的資料就已經佔去20k,只能看到六次的就醫紀錄,健保IC卡並不如外界想像的功能無窮。
筆者以為,健保晶片卡是個好制度,只是推行單位使用落後介面,讓醫師心生抗拒。而各個軟體公司未使用標準解碼程式,讓不同的主機所讀出來的健保晶片卡只能看到原始編碼,完全失去了資訊交流的意義。
推動好的制度,要倚靠受益者來監督自己的權益。聰明的患者於看診時,可以要求醫師閱讀其他醫院看診的處方紀錄,以確保處方不會相沖或重複。患者可以主動要求醫師,將處方寫入晶片卡,以方便其他醫療單位做必要的查核。
衛生署與未來的廠商簽約,應著重於第二代讀卡機更新增加讀寫速度,要求各程式開發商提供完整健保碼轉換程式,讓醫師在不同主機上都能解讀晶片卡上的資訊。唯有讓晶片卡的使用者覺得所記錄的資訊對使用者有幫助,健保晶片卡制度才能竟其功。
2008-08-07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