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8月 13日, 19:04
香港《蘋果日報》報導,據最新一期《小兒科》期刊的報告,美國科學家調查了1,239名女童,年齡介於6-8歲,白人、拉美裔和黑人各佔約 1/3。調查結果發現,7歲女童中有10%已開始發育,8歲的更有20%白人、33%拉美裔和近50%黑人女童開始發育。英國也有7、8歲女童胸部開始發育的個案。青春期提早來臨影響女童身心。身體提早分泌雌激素和孕酮等荷爾蒙,增加乳癌和心臟病風險。心理上,她們可能遭同輩取笑欺凌,更早發生性行為。
肥胖+雙酚A 美女孩7歲就轉大人
2010-08-10
據美國學者最新研究,美國女孩進入青春期有越來越早的趨勢,高達二三.四%的黑人女孩七歲時已經開始「長胸」。公衛專家指出,青春期早熟可能會升高罹患乳癌的風險,也較容易導致自尊受損、飲食失調、憂鬱症、未成年抽菸喝酒,因此這股提早「轉大人」的趨勢相當令人憂心。
這項研究刊登在美國兒科醫學會(AAP)的《兒科醫學》(Pediatrics)月刊。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青少年醫學主任畢洛領導的團隊,調查辛辛那提、紐約與舊金山三地的一二三九名女孩,紀錄她們乳房開始隆起的年齡,其中黑人、白人、西語裔各佔約三○%,亞裔約五%。
結果發現,七歲時,有高達二三.四%的黑人女孩已經開始「長胸」,白人女孩有一○.四%乳房開始隆起,西語裔女孩一四.九%。八歲時三個族群的比例分別為四二.九%、一八.三%、三○.九%。乳房隆起與月經初潮同為女性進入青春期的表徵,但前者的時間點較早。
與一九九七年一項大規模全國性調查的結果相比較,黑人女孩七歲就進入青春期的比率從一五%上升至二三.四%,而白人女孩七歲進入青春期的比率從五.○%上升至一○.四%,八歲從一○.五%上升至一八.三%,增加幅度最為顯著。
畢洛指出,造成美國女孩越來越早熟的可能原因有二,首先是體重逐代上升。美國兒童肥胖問題日益嚴重,充足的體脂肪是進入青春期的先決條件之一。這次調查顯示,無論哪一個族群,身體質量指數(BMI)偏高的女孩會比較早熟。
其次則是雙酚A(bisphenol-A)之類的環境化學物質或環境荷爾蒙。先前有多項研究顯示,常見於奶瓶等塑膠容器的雙酚A,會影響人體荷爾蒙(尤其是雌激素)的分泌,導致青春期早熟。
2010年 9月 3日, 08:31
2010年 9月 3日, 08:32
lai 寫:塑化劑干擾內分泌 男童女性化
國內最新研究發現,塑膠中常添加的「塑化劑」屬「環境荷爾蒙」,若長期暴露過量,不但會干擾內分泌,還可能使男童容易出現女性化行為傾向,女童亦會出現性早熟症狀,衛生署將對塑膠容器中的塑化劑進行管制。
塑膠容器餐具勿加熱
生活環境中塑膠製品幾乎無所不在,除了塑膠容器、餐具、日用品、玩具外,連香水、化妝品都有添加做為「定香劑」,衛生署雖禁用於化妝品,但去年有學者仍在指甲油中大量檢出,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因此疾呼:「所有塑膠容器、餐具,最好不要微波、不要加熱、不要裝熱食。」根據成大研究,外食族常吃的塑膠餐盒經過微波後,塑化劑的溶出量會增加三到五倍。
國衛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研究員王淑麗主導的研究團隊,自二○○一年起,針對兩百多對母子檔進行長期追蹤,檢驗母親懷孕期與寶寶在零歲、二歲、五歲時的血液與尿液,比對體內「「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等五種主要塑化劑與男性荷爾蒙的濃度變化。
結果發現,孕婦體內塑化劑濃度越高,則胎兒體內塑化劑濃度越高,且男性荷爾蒙濃度會降低。若是持續接觸塑化劑,到五歲時,經行為評估量表測定,塑化劑暴露量較高的男童,行為易有女性化傾向,包括喜歡玩洋娃娃、珠寶等女性玩具,偏愛扮演公主等女性角色。
塑化劑具有生殖毒性
歐盟認定塑化劑具生殖毒性,民眾打從娘胎中就得慎防其危害。李俊璋指出,體內塑化劑濃度高的孕婦,甲狀腺素容易下降,間接影響胎兒中樞神經發育,台灣孕婦體內塑化劑濃度更在全球名列前茅。
成大最新研究也發現,若體內塑化劑暴露量過高,女嬰容易出現尿道口到肛門距離縮短的「去雄性化」跡象,八歲以下女童更可能出現乳房提早發育、月經早來的性早熟症狀。
此外,不少民眾以為塑膠袋、保鮮膜、塑膠碗盤,只要別裝熱湯、熱食就不會溶出有害物質,但李俊璋提醒,塑化劑屬於「親脂性」的物質,不需高溫,只要碰到油脂就容易溶出,因此塑膠容器也應避免裝含油的食物。
塑化劑遇油脂易溶出
陽明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教授陳美蓮去年抽測上百件市售塑膠餐具,發現以模仿油脂的「正庚烷」測試,在二十五度常溫下,就會溶出較多塑化劑,其中又以PVC材質保鮮膜最嚴重,她建議最好能禁用。其他材質保鮮膜也應避免直接接觸食物,更別用來微波食物。另外,家戶灰塵中也易含塑化劑,幼童接觸地板頻率較高,較易因接觸灰塵而攝入塑化劑,家中應定期打掃。
衛生署已預告「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修正草案,針對塑膠食品容器中的DEHP以及DBP,訂在「正庚烷」中溶出的限量標準,必須分別在1.5ppm與0.3ppm以下。
消基會董事長謝天仁批評,塑化劑傷人是老問題,但政府始終不當一回事。
謝天仁指出,不同材質的塑膠瓶裝水、裝果汁,耐熱、耐酸的程度不同,以塑膠隨身杯或是塑膠盒為例,僅在瓶身標示塑膠容器「編號一到七」,根本是「標給專家看的」,民眾怎麼會懂編號的意義,業者應該清楚標示「適合裝盛的食品」以及「正確使用方法」。
塑膠業者表示,塑化劑對人體的影響在國際間都還沒有定論,目前的研究也只是「疑似」會干擾內分泌,政府在做決策之前應先聆聽業者聲音,如果「真的」會傷害人體,業者也會放棄。
2010年 9月 3日, 08:33
2011年 6月 2日, 00:14
日前研究顯示,國人體內塑化劑是美國的5倍,今天「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出席立委田秋堇記者會時指出,塑化污染來源除了「毒起雲劑」外,還有PVC製造的食品包裝和醫療用品,都應加以禁止。工研院綠能所研究員鄭曉芬則投書指出,塑化污染源自塑膠容器氾濫和塑化劑用量過高,政府應從源頭管控,在產品上市前,即應限制危害物質含量。
謝和霖指出,國人暴露於塑化劑的途徑,除了毒起雲劑外,另一個相當重要的來源是以PVC製造的食品包裝(如保鮮膜)以及醫療用品(如點滴管、點滴袋)。要杜絕有害身體健康、影響生殖與發育的有毒塑化劑,禁止PVC材質用於食品包裝及醫療用品,是勢必要採取的手段之一。
目前衛生署雖已規定塑膠類的食品包裝限制添加DEHP及DBP,但謝和霖指出,像PVC點滴管、點滴袋等醫療用品,衛生署根本未限制添加任何種類的塑化劑,對於因病住院或長期洗腎打點滴的民眾們,塑化劑就直接進入血液中,也是極大的健康風險。
因此他建議,政府應趁著民氣可用之際,儘速禁止PVC材質運用於食品包裝及醫療用品。
鄭曉芬則以「防毒塑 別推給消費者」為題投書聯合報論壇指出,根據交大研究團隊針對塑化劑的研究發現,台灣DEHP在都市下水汙泥中的檢出率幾達百分之百,且濃度遠高於歐盟的管制值。
為何塑化劑成為汙水處理常見的化合物?鄭曉芬指出,因為塑膠容器的取得與使用皆過於氾濫,再加上塑化劑的用量可能就已過高,跟液體或油脂接觸後容易被釋出。
因此她呼籲,政府應藉由這次事件反省國內體制與法規的薄弱,從源頭開始管控及對民眾公開資訊,在產品上市前就應限制危害物質的含量,不能將把關的機制轉嫁到消費者的身上。
2011年 6月 2日, 21:49
2011年 6月 2日, 21:52
chou 寫:多名台北市議員和環保團體表示,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材質保鮮膜含高量塑化劑,遇高溫時容易釋出,政府應針對保鮮膜包覆食品訂定更嚴格的法規。
台北市衛生局藥物食品管理處副處長邱秀儀表示,目前中央無相關法律規範,將抽查市面上的保鮮膜是否釋出危害人體的物質,再研擬相關自治法規。
台北市議員簡余晏、李慶鋒、陳建銘與環保團體20110601舉行記者會。簡余晏拿包覆保鮮膜的麻油雞湯微波,原本距離食物仍有一段距離的保鮮膜加熱後緊貼食物表面。她認為,這等於把塑化劑混進食物裡。
環保團體「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保鮮膜有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及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材質,其中,除聚乙烯(PE)與塑化劑不相溶外,另外兩種材質的保鮮膜都添加大量可增加附著力的塑化劑。由於塑化劑在常溫下為油性液體,使用時容易釋出。
謝和霖舉例說明,使用PVC保鮮膜包覆1公斤豬肉,在攝氏5度下冷藏7天,即滲出50毫克的塑化劑DEHA,若體重60公斤的人吃下其中的400克豬肉,就超過歐盟制定的每日容許攝取量。
他表示,塑化劑種類繁多,包括DEHP、DBP等,行政院衛生署已規定禁止用於塑膠類食品包裝,但DINA、DEHA等其他塑化劑也不適合人類食用。1000601
日前研究顯示,國人體內塑化劑是美國的5倍,今天「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出席立委田秋堇記者會時指出,塑化污染來源除了「毒起雲劑」外,還有PVC製造的食品包裝和醫療用品,都應加以禁止。工研院綠能所研究員鄭曉芬則投書指出,塑化污染源自塑膠容器氾濫和塑化劑用量過高,政府應從源頭管控,在產品上市前,即應限制危害物質含量。
謝和霖指出,國人暴露於塑化劑的途徑,除了毒起雲劑外,另一個相當重要的來源是以PVC製造的食品包裝(如保鮮膜)以及醫療用品(如點滴管、點滴袋)。要杜絕有害身體健康、影響生殖與發育的有毒塑化劑,禁止PVC材質用於食品包裝及醫療用品,是勢必要採取的手段之一。
目前衛生署雖已規定塑膠類的食品包裝限制添加DEHP及DBP,但謝和霖指出,像PVC點滴管、點滴袋等醫療用品,衛生署根本未限制添加任何種類的塑化劑,對於因病住院或長期洗腎打點滴的民眾們,塑化劑就直接進入血液中,也是極大的健康風險。
因此他建議,政府應趁著民氣可用之際,儘速禁止PVC材質運用於食品包裝及醫療用品。
鄭曉芬則以「防毒塑 別推給消費者」為題投書聯合報論壇指出,根據交大研究團隊針對塑化劑的研究發現,台灣DEHP在都市下水汙泥中的檢出率幾達百分之百,且濃度遠高於歐盟的管制值。
為何塑化劑成為汙水處理常見的化合物?鄭曉芬指出,因為塑膠容器的取得與使用皆過於氾濫,再加上塑化劑的用量可能就已過高,跟液體或油脂接觸後容易被釋出。
因此她呼籲,政府應藉由這次事件反省國內體制與法規的薄弱,從源頭開始管控及對民眾公開資訊,在產品上市前就應限制危害物質的含量,不能將把關的機制轉嫁到消費者的身上。
2011年 6月 3日, 00:30
2011年 6月 3日, 09:11
2011年 6月 3日, 23:15
成功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蘇慧貞副校長及教授李俊璋研究發現,台灣使用木製地板或打蠟習慣,或是保鮮膜加熱,會使室內環境鄰苯二甲酸酯濃度變高;而過度使用塑膠容器,與女童性早熟具有相關性。
蘇慧貞與李俊璋帶領的研究團隊針對「室內鄰苯二甲酸酯與兒童健康之影響」,進行3年研究,發現,家中如果使用木質地板,房間內會有較高的鄰苯二甲酸酯,推測是木頭材質地板的防水層或亮光漆含有鄰苯二甲酸酯有關。而有打蠟的行為,地板灰塵會也有鄰苯二甲酸酯濃度。同時如果家中父母親在塑膠、橡膠、油漆、殺蟲劑或化妝品等任一種工廠中工作,那麼家中鄰苯二甲酸酯的濃度也會顯著較高。
李俊璋表示,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diesters)屬不易溶於水的有機化學物質,工業上廣泛使用於聚氯乙烯(PVC)、聚乙烯及聚丙烯的製造,可使塑膠變的柔軟彈性,亦可為可塑劑、塑化劑、膠合劑等用途,或當成溶劑添加在化妝品、清潔劑及個人衛生用品中。日常生活中的塑膠產品、衣服、玩具、醫療設備、化妝品、建築產品如地板、壁紙,汽車產品如坐椅、椅套等都含有鄰苯二甲酸酯。孩童如果增加洗手次數,或減少市售飲品的飲用,可以大幅降低女童體內的鄰苯二甲酸酯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