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25,沙克研究院,路易.康 作品
鍾那斯‧沙克 諾貝爾獎的遺珠嗎? 沙克疫苗的發明者﹐鍾那斯‧沙克 (Jonas Salk) 醫師於1995年六月二十三日逝世於加州聖地牙哥。沙克一生最重大的貢獻在於發明對抗脊髓灰白質炎﹐俗稱小兒麻痺症的疫苗。無可否認的﹐他的這項發明﹐使得數千萬兒童免於遭受小兒麻痺症的威脅。同時也改變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型態﹐不再因為擔心受此症的威脅而害怕出入公共場所。美國醫學會主席墨瑞 (Dright H. Murray)﹐稱此發明乃二十世紀醫學史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然而﹐沙克卻未因疫苗的發明而獲得諾貝爾獎﹐著實令人訝異﹐頗有遺珠之撼,為什麼呢? 沙克1914年10月28日生於紐約市布朗區﹐父親是製衣廠的工人。高中時的沙克即是相當優異的學生。1934年畢業於紐約市立學院﹐即進入紐約大學醫學院就讀。醫學院第一年後﹐他申請到研究獎學金﹐做有關化學的實驗一年。在醫學院期間﹐他慢慢地涉足他從來不感興趣但卻改變他一生的科目─病毒學。1939年他進入密西根大學﹐跟隨國際知名的病毒學家法蘭西斯 (Thomas Francis) 醫師﹐從事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研究。在密大期間﹐沙克幫助法氏發展流行性感冒的疫苗﹔這項珍貴的訓練﹐奠定了沙克十年後征服小兒麻痺症的基礎。 二次大戰後﹐沙克加入正要擴張病毒研究的匹茲堡大學。他將研究計劃由流行性感冒轉移到小兒麻痺症的疫苗上。在二次大戰前﹐已有許多實驗室從事小兒麻痺症疫苗的研究﹐但結果並不理想。當時疫苗的接種非但不能避免病毒的感染反而使接種者罹患小兒麻痺症﹐令研究人員相當失望。加上罹患小兒麻痺人數逐年增加﹐因此克服此症成為當務之急。 小兒麻痺症在古埃及已有記載在美國﹐它雖不像流行性感冒或麻疹那麼盛行﹐然而自20﹑30及40年代起﹐感染的病例卻逐年增加。研究人員估計在50年代﹐感染人數將急遽增加﹐以1952年為例﹐已有58,000個病例﹐約有3,000人因此而喪生。沙克一開始專注於研究到底是那一類型的病毒能感染人類造成小兒麻痺症。他發現目前被歸類為第一﹑二及三型的病毒和感染人類有關﹔也証實了疫苗必得包含此三類型的病毒。另一方面呢﹐當時由於缺乏適當的病毒培養基﹐而使得發展小兒麻痺疫苗的研究工作進度緩慢。如果沒有辦法培養病毒﹐如何能大量製造去活性或滅毒的病毒呢?幸好哈佛大學的恩德斯 (John Enders) 博士適時發明一培養基﹐使病毒能培養於猴子的腎細胞﹐這對疫苗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 當時科學界普遍認為﹐應該用減毒法方能奏效﹔而沙克卻不以為然﹐他認為用死病毒也可以製成疫苗﹐如此可以避免接種疫苗而感染小兒麻痺症的潛在危險。沙克用恩氏的方法﹐在實驗室中大量培養病毒後﹐再以甲醛 (Formaldehyde)﹐將這些病毒殺死﹐製成疫苗。經動物試驗成功後﹐1953年沙克及家人﹐首先參加人體的實驗﹐同時有數十萬兒童接受疫苗接種。 1955年4月12日﹐法蘭西斯醫師在密西根大學召開記者會﹐宣布沙克以44萬名兒童為實驗對象的結果相當成功。証明接種此疫苗後﹐能使兒童不受感染小兒麻痺症的威脅。沙克被譽為美國人的英雄﹐媒體也顯示他的聲望介於邱吉爾及甘地間﹐如日中天﹔艾森豪總統稱許他為人類的恩人 (benefactor of mankind) 回顧從1950至1955年間﹐在美國平均每年約有25,000個病例﹐已降為個位數。在1969年已沒有因感染小兒麻痺而死亡的病例。今日﹐小兒麻痺症正逐漸從地球上消失。 沙克對人類的貢獻﹐使他獲得不少榮譽和獎章﹐包括愛柏特‧拉斯卡獎﹐羅柏‧科霍獎章﹐國會金牌獎等。然而卻獨缺科學界最崇高的諾貝爾獎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諾貝爾醫學及生理獎於1954年頒給了發明培養病毒方法的恩德斯及其同事衛勒 (Thomas H. Weller) 和羅賓森 (Freder C. Robinson) 而卻不包括沙克﹐為什麼? 依照諾貝爾獎的慣例﹐乃給予在基礎醫學研究上有重大的發現者﹐而非實際應用者。當恩氏於1948年發明如何培養病毒的方法後﹐在實驗室內可以大量生產此病毒﹐他估計在二至十年內﹐將可產生抗此病毒的疫苗。然而如何加速此疫苗的發展呢? 50年代﹐恩氏邀請了包括沙克在內的十個實驗室﹐商討如何加速研究﹐他建議每個實驗室儘量利用此資源去尋找疫苗﹐並提議若有好結果﹐大家一齊分享。然而七個月後﹐沙克於1952年 “獨自” 發表他發明的研究結果。是否因此政治上的因素而導致諾貝爾獎委員會有意 “忽略” 了他對人類的貢獻呢? 然而到底誰的疫苗在對抗小兒麻痺症上的貢獻最大呢?也一直爭論不已。1957年﹐沙克的長期競爭對手沙賓 (Albert Sabin) ﹐利用減毒的病毒製成口服疫苗。病毒在腸道內繁殖﹐刺激體內免疫系統產生抗體﹐而可以終身免疫。由於相當方便且效果良好﹐自1962年起沙賓口服疫苗已逐漸取代沙克疫苗﹐從此兩人更因此而交惡﹐沙賓於1993年逝世﹐每當談到沙克時﹐語氣仍相當氣憤。他批評沙克根本沒有發明任何東西﹐沙克疫苗乃雕虫小技難登大雅之堂。是沙克和沙賓在疫苗上的爭執﹐影響了他日後角逐諾貝爾獎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機會嗎? 沙克雖然很遺憾地沒有受到諾貝爾獎委員會及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青睞﹐然而他對人類的貢獻則是為世人所有目共睹的。在人們的心目中﹐他和巴斯德﹑居里夫人﹑富蘭克林﹑愛迪生及愛因斯坦一樣受人尊敬。諾貝爾獎每年頒發﹐試問有多少人記得去年諾貝爾醫學及生理獎的得主是誰呢?但幾乎每個人都知道沙克發明了預防小兒麻痺的疫苗。 四十年來﹐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及科學上已有顯著的進步﹔然而在科學研究的風氣上﹐卻不如從前。今天又有多少醫學研究者是以濟世救人的胸襟來為人類福祉著想呢?當今的研究人員汲汲營營﹐一方面要求國會撥更多的研究經費﹐另一方面則私下盤算此研究成果一上市將可獲利多少。以納稅人的錢做研究﹐而專利與榮耀卻歸屬個人﹐合理嗎?科學家為排名而明爭暗鬥﹐使得以金錢為導向的科技研究日趨明顯。當年記者直接了當訪問沙克﹐誰擁有此疫苗的專利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他並沒有申請專利﹐如果有專利的話﹐這權利也將屬於全體人類﹐接著他反問記者﹐難道你能夠對太陽申請專利嗎? 反觀﹐在對抗當今黑死病─愛滋症的方法尚未明瞭時﹐美國前國家衛生院的蓋羅 (Robert Gallo) 和法國巴斯德研究院卻已為爭奪誰先發現此病毒而鬧得滿城風雨。牽涉到數以億計的權利金﹐又有誰不心動呢?科學家為研究而犧牲奉獻的心態﹐必竟慢慢地被利益薰心的社會所同化。諾貝爾獎有意或無意忽略沙克的成就﹐已不重要。然而沙克能坦蕩蕩地和全人類分享他的研究成果﹐這大公無私的心態﹐確實令人欽佩﹐也絕非沒有榮獲諾貝爾獎所能夠抹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