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至電腦/平板瀏覽
愛你入骨
發表回覆

熱敷方法

2013年 8月 20日, 08:39

一般常見的熱敷方法有乾熱敷和濕熱敷兩種。

1.乾熱敷

使用熱水袋。方法是熱水袋內灌入1/2-2/3的熱水(袋中水溫在50-60℃較為合適),斜放水袋將氣排出,而後擰緊塞子,用布擦乾水袋表面的水,再用布或毛巾包裹好,放在需要熱敷的部位。無熱水袋也可用裝熱水不會變形的空瓶。使用中應注意水溫不宜過高,如果發現皮膚潮紅時應停止。也可根據需要及時換熱水,以保持一定的溫度。

乾熱敷常用於解痙、鎮痛、保暖,一般約熱敷20~30分鐘,不過穿透力不如濕熱敷法。

2.濕熱敷

濕熱敷常用於消炎、鎮痛。將小毛巾放在熱水中浸濕擰乾,放在所需要熱敷的部位,然後蓋上乾毛巾或棉墊,以保持熱度。敷布的溫度以不感覺燙、能耐受為原則。濕熱敷也可採用在熱濕毛巾上放熱水袋的方法,以保持熱度。濕熱敷約3~5分鐘更換一次,一般可持續20-30分鐘。在熱敷過程中,應經常觀察局部皮膚顏色,避免發生燙傷。

中草藥濕熱敷也是傷科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可直接將草藥放入大盆內煎煮,也可以將藥物包入口袋內再放入盆中煎煮,煮好後,先用熱蒸汽熏蒸患處(注意溫度的掌握,以免燙傷),待藥液溫度下降適中時,用毛巾沾取藥液敷於患處。另外熱敷所用中藥,千萬叮囑病人不得誤服,以免藥物中毒。

熱敷是人們熟知而且簡單易行的理療方法。最常被應用於慢性胃腸道疾病和軟組織損傷引起的疼痛。

適當的熱敷,配合足夠休息和正確患處護理,例如適當姿勢及輔助性運動,能加速不少痛症的痊癒,不過對於患處有皮膚炎、傷口、剛癒合的皮膚、過份疼痛或腫脹就切記不宜使用熱敷。

Re: 熱敷方法

2014年 3月 17日, 23:02

「請問我該冰敷?還是該熱敷?」

時常聽到許多喜愛運動的朋友,在運動期間受傷了,或是平時關節或肌肉有些不舒服,他們常常都會問一個問題:「請問我該冰敷?還是該熱敷?」

在討論該冰敷還是該熱敷之前,我們要先瞭解冰敷與熱敷有什麼功能,會對身體產生什麼影響?隨後才能進一步解釋使用冰敷與熱敷的時機。



冰敷

冰敷的效應在於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液循環減慢,因而降低了組織的新陳代謝速度,達到抑制發炎反應的作用;生理上,當肌肉溫度降低到20度左右時,肌肉張力會減弱,低到10度時,痛覺神經的傳導也會變慢或暫時阻斷,產生有效的止痛效果。

熱敷

熱敷則可以提升肌肉溫度,使局部血液循環增快,加速組織新陳代謝,有助於移除肌肉疲勞或傷後所產生的堆積或炎性物質,所以有消炎的作用。



因此,當急性運動傷害發生的時候,此時肌肉或是韌帶剛剛受到劇烈的衝擊,可能有撕裂、挫傷,並伴隨著微血管出血、發炎等症狀;這時就需要冰敷來抑制出血及發炎的情形。以冰敷袋裝冰塊直接置於患部上,或是用塑膠袋裝冰塊,再以毛巾包覆後置於患部,一次冰敷約15~20分鐘,通常冰到患部有麻木感就可以停止,休息約1~2小時再一次。

冰敷的階段長短,要看傷勢的嚴重性而定,並非制式的說法:「前三天冰敷、三天後熱敷」,若是患部仍持續腫脹,冰敷就要繼續進行。

當腫脹的情形已經減緩或停止,這時就可以開始進行熱敷,促進血液循環、組織代謝速度,讓患部的發炎物質儘快移除。若受傷部位是末端肢段,例如手腕、腳踝等,建議前臂與小腿部位也可以同步熱敷或按摩,目的是放鬆肌肉與韌帶,讓關節不要太緊繃。一次熱敷大約是20~30分鐘,溫度大約在45度左右,不要過熱,避免燙傷。

冰敷與熱敷都是很方便且有效的物理治療方式,也可以在同一段時間對患部交替使用喔!


冰敷與熱敷的時機正確,傷勢可以馬上被緩和下來,並且有效的恢復。如果使用時機不當,甚至會使傷勢更加嚴重呢!

建議急性的運動傷害更要搭配PRICE的處理原則,若有時間,還是去給專業醫師檢查一下吧!


急性運動傷害的PRICE處理

相信許多跑友都有過運動傷害的經驗,不管是練跑、重量訓練或是在做其他各種運動,有時是慢性的運動傷害,像疲勞性骨折、過度訓練、肌肉神經壓迫等等,比較不太容易被察覺,需要醫師的診斷;但有些急性的運動傷害,在發生的當下馬上就會知道...「受傷了!」,若是沒有防護員在旁邊,該如何是好呢?

急性的運動傷害有很多種,關節扭傷、挫傷、韌帶拉傷、脫臼、骨折等等,若是已經脫臼、骨折或有嚴重出血的情況,當然是要馬上送醫急救。

那麼如果是一般扭傷、挫傷、拉傷的情況,可以在就醫前,自行做一些處理。

急性傷害的最佳處理時間是在24到48小時內,處理的原則有五個步驟,我們簡稱為「PRICE」。


急性運動傷害PRICE處理原則

Protection 保護

在急性傷害發生時,檢查傷勢以後,馬上保護受傷組織或部位,避免受到二次傷害。


Rest 休息

馬上停止所有運動、任何會影響到患部的活動,讓患部安靜、休息。主要是為了減少由活動引起的疼痛、出血或腫脹現象,並預防傷勢惡化。



Ice 冰敷

這是急性運動傷害處理中最重要的一環,目的是止血跟消腫,冰敷的生理作用有:

使血管收縮、血流變慢 → 止血、減少腫脹

使神經傳導速率變慢或阻礙神經傳導 → 止痛、放鬆肌肉

抑制肌肉收縮速度與張力 → 放鬆肌肉

減緩代謝速率 → 消炎、止痛

可以使用塑膠袋裝冰塊、冰敷袋或是冰敷包,每次以15至20分鐘為限,每1至2小時一次,持續2到3天。患部不再腫脹惡化之後,可搭配熱敷交替使用。



Compression 壓迫

壓迫的目的在止血及消除腫脹,並固定患部,通常使用彈性繃帶或運動護套。彈性繃帶有幾個使用原則需注意:

由遠端往近端包紮

繃帶壓力要平均,鬆緊要適中

肢體遠端要露出以觀察血液循環


Elevation 抬高

在受傷後24小時內,儘量可以讓患部抬高,高於心臟即可。目的在減緩血液沖到患部傷口的速度,協助止血。同時可以做等長肌力運動,促進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效果。


在急性運動傷害的48小時內,持續進行PRICE處理,可以較快消除發炎、腫脹情形,接下來的醫療處理跟復健才能順利進行。

Re: 熱敷方法

2018年 2月 21日, 09:13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欣蓉表示,由於解剖構造及受力方向的關係,通常腳踝扭傷以腳掌內翻為大宗,所以容易造成外側肌腱或韌帶的傷害。腳踝扭傷的處理大致可分為急性期與復原期,剛受傷的前48-72小時應記住執行“PRICE”口訣:

P:protect(保護固定),以護具或副木將腳踝固定,防止二次傷害 R:rest(休息),避免繼續使用受傷腳踝,給組織修復的時間 I:icing(冰敷),利用低溫降低發炎反應 C:compression(加壓),用彈性繃帶由遠心端向近心端纏繞,減少腫脹 E:elevation(抬高患部),幫助回流,以達減緩腫脹的效果

李欣蓉說,許多人常以為不痛就代表傷好了,其實不然。因為腳踝肌腱韌帶受傷會使踝關節穩定性降低,讓維持平衡和協調動作的能力變差,增加反覆受傷的機率,並形成惡性循環。急性期的疼痛腫脹結束後,接下來應開始慢慢恢復腳踝活動角度、承重及運動功能的訓練及強化,不可躁進。對於扭傷的預防要選擇合適的鞋子,注意活動場地安全性,並記得佩戴護具。
發表回覆

Powered Hosting by © 2012 酷康科技有限公司 KuKan Technology Co., Ltd.
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