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 朋友

朋友就是醫生 大家來聊天
現在的時間是 2024年 4月 19日, 13:47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4 篇文章 ] 
發表人 內容
文章發表於 : 2013年 1月 9日, 15:51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8月 16日, 14:27
手頭現金:
2,176.95

文章: 341
每年新增萬人 快速成長/失智症患者 2046年達62萬

四分之三未接受診斷就罹病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引述九十三年衛生署委託的調查資料,六十五到六十七歲的盛行率為一.二%,七十到七十四歲的盛行率則為二‧二%,接近兩倍;七十五到七十九歲的盛行率四.三%,又是七十歲組近兩倍。依最新的推估數字來看,六十五歲以下失智症患者約兩萬人,六十五歲以上約十七萬人。

湯麗玉提醒,一般人總以人老了,記憶力就會變差了,以致這些患者中有高達四分之三未接受失智症的診斷,就已染病了。

引言回覆:
消基會與失智症團體提出警告,失智症人口正以每年超過一萬人的速度增加中,去年底全台失智人口已超過十九萬人,預估民國一三五年將增加到六十二萬人,讓人憂心的是,高達四分之三失智者沒接受失智症診斷,建議政府應及早規劃、加強宣導。

去年底全台已逾19萬患者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指出,國內目前每七名年輕人照顧一名老人,民國一四五年將變成一名年輕人照顧一名老人,內政部應提早因應,包括設計適合失智老人的安養機構。

四分之三未接受診斷就罹病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引述九十三年衛生署委託的調查資料,六十五到六十七歲的盛行率為一.二%,七十到七十四歲的盛行率則為二‧二%,接近兩倍;七十五到七十九歲的盛行率四.三%,又是七十歲組近兩倍。依最新的推估數字來看,六十五歲以下失智症患者約兩萬人,六十五歲以上約十七萬人。

湯麗玉提醒,一般人總以人老了,記憶力就會變差了,以致這些患者中有高達四分之三未接受失智症的診斷,就已染病了。

內政部︰年增萬人是推估數

內政部社會司副司長陳素春表示,失智症患者確有增加趨勢,年增萬人是推估數,實際數有待調查統計。

她表示,目前政府對不同程度的失智症患者提供相應的照顧服務,如「居家」服務由居服員訪視輕度患者,協助日常生活行動、飲食等;進一步有需要的,就安排於「社區」的日間照顧中心,中、重度患者則在「機構」接受醫護、社工等專業人員服務。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內,對於失智症患者的照顧者,提供有喘息服務,患者家屬若有需要,可提出申請,經評估通過後,可獲得支持團體協助、取得參考教材等。

過40歲就有失智的可能

四十歲以後就有患失智的可能,湯麗玉指出,失智症警訊包括記憶減退影響生活和工作、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言語表達出現問題、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判斷力變差、抽象思考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個性改變、活動及開創力喪失等。

預防失智症 應把握「四多」

失智症協會提醒,失智症預防應把握「四多」:多運動、多動腦、多社交互動、多採地中海飲食,即多攝取蔬菜、水果、五穀雜糧、深海魚及橄欖油,將有助延緩病情。另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時,切忌責罵。

湯麗玉建議,家有失智者除了應留金錢使用及保管,還要留意患者服藥的時間及劑量;同時建議家中使用安全瓦斯爐、加裝煙霧偵測器。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2015年 8月 21日, 18:47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8月 17日, 20:16
手頭現金:
2,094.90

文章: 540
國際失智症協會提出失智十大警訊:

1.記憶衰退到影響日常生活。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如家庭主婦不知怎麼炒菜、用家電等。

3.說話表達出現問題︰想不起某個辭彙或詞不達意,如以「送信的人」表示「郵差」。

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搞不清年月、白天晚上,在自家周圍迷路。

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過馬路不看紅綠燈、借錢給陌生人、同樣的東西重複買等。

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如無法理解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的操作說明。

7.東西擺放錯亂︰如衣櫥裡放水果、拖鞋、皮夾或遙控器放進冰箱、到處塞衛生紙等。

8.行為與情緒改變︰情緒轉變較快,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或憂鬱、躁動不安。

9.個性改變︰
如疑心病重(懷疑配偶外遇、有人在飯菜下毒)、口不擇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

10.喪失活動及開創力︰變得更被動,睡得比以前久,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原本的興趣嗜好也不想做了。

●顫抖:四肢的遠端出現規律的顫抖,通常在靜止時出現,活動時消失,但也有些患者活動時也會顫抖。

●僵硬:肌肉、關節緊繃,因此動作不靈光;臉部肌肉僵硬,好像面無表情,講話也不流暢。

●動作遲鈍:行動極為緩慢、無法聯貫,動作開始時尤其困難,並且也缺少自然的動作,如走路時手臂擺動消失。因為手會抖,所以字愈寫愈小且不清晰。

●姿態異常:由於頸部、軀體肌肉僵硬,使軀體向前彎曲如駝背,走路轉彎時很慢且不穩定;站立時向後倒退或傾倒。
可能原因

1.漸進型中樞神經退化(退化性失智)︰最常見的是阿玆海默症。病人的大腦組織的神經細胞及神經突觸數目明顯比一般人少,且神經元間產生斑塊(不正常的蛋白質異常沉積,如類澱粉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慢慢損壞腦細胞。

同時,患者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不足,腦細胞逐漸萎縮。

2.血管性失智症︰主要因多次腦中風引起,造成腦部血液循環變差、腦細胞死亡。東方人常見這類失智症。

3.其他原因造成失智︰

˙其他腦部疾病:腦瘤、硬腦膜下出血、水腦症、慢性腦膜炎、神經性梅毒等。

˙新陳代謝的問題:腎上腺皮脂素不足、甲狀腺功能過低、電解質不平衡等。

˙藥物或酒精的影響。

˙缺乏維生素B12、葉酸。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2015年 9月 29日, 17:18 
離線

註冊時間: 2008年 8月 2日, 16:41
手頭現金:
1,481.50

文章: 504
常常忘東忘西?醫生建議:多騎腳踏車,4招打敗「腦退化」

趁年輕多存知識和記憶

失智症、帕金森病是腦部的兩大退化疾病。前者主要是記憶力喪失,後者是行動力喪失。罹患失智症後,再併發帕金森病的患者,約有一成左右。而帕金森病患者,逐漸併發失智症的比率,則有五成到六成。

「記性不好、健忘」跟「失智症」,究竟有什麼差別呢?舉個例子來說:明明是認識的人,卻忘了對方的名字,經提醒或事後又想起來,屬於「健忘」,但若是被提醒後,仍然有如第一次見面,一點印象也沒有,完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可調控腦部的運動機能。一旦腦部的黑質多巴胺神經細胞低於三○%到四○%,就會出現單側的手抖、肌肉僵硬、動作緩慢不靈活等動作障礙症狀,這些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現會緩漸的進行,蔓延到對側手腳,最終會造成走路困難,逐漸喪失行動能力。

經常忘東忘西,動不動就跌倒,就是腦部開始老化的前兆?

全不記得彼此是熟人,就要擔心是不是與記憶力相關的失智症。

要如何延緩記憶力的喪失?最有效的方式是趁年輕多涉獵知識、多存些記憶,記憶的存款多,就算喪失一些,影響會比較小。

控制三高並避免頭外傷

另外,從年輕時,好好控制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等三高疾病,避免頭部外傷,都非常關鍵。這是因為血管阻塞、出血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約占失智症的三成左右,比率並不低。

而單純因黑質細胞衰竭,缺乏足夠多巴胺的帕金森病,本身並不可怕。若能及時補充左多巴胺藥物,再加上其他晶片治療,約可維持七年正常的生活,在十四年內,還可以繼續正常的工作。

目前臨床上,發現約有一○%到二○%的患者,在出現動作障礙之前的五到十年前,會先出現嗅覺不好、晚上惡夢連連、睡覺時拳打腳踢、憂鬱情緒、嚴重便秘的多重症狀,因此,生活品質備受困擾。未來可以透過AV-133正子影像(AV-133 PET Scan)檢查,區分出是正常的腦部老化或是有症狀前的帕金森病。

若是缺乏足夠多巴胺的帕金森病,可在適當的時機,開始接受左多巴胺藥物的補充,並透過日常養生技巧來延緩肢體的退化程度。舉例來說:因缺乏多巴胺,引發的憂鬱症狀,在補充左多巴胺藥物後,面無表情、情緒低落的情況,可有緩解。

好好睡,完全休息養體力

在生活上,好的睡眠及規律的運動是必要的。好好睡、完全休息,能讓腦部的多巴胺,在晚上睡覺時,多產生一些。隔天起床時,也比較有體力,可以活動。

而人能夠順利完成一個好的動作,牽涉到三個系統。一是錐體系統:掌管骨骼肌的隨意運動;中風時,若傷害到錐體系統,就會出現肌肉無力的症狀。二是小腦系統:保持身體的平衡、穩定。三是錐體外系統:可維持正常的肌肉張力及良好的姿勢;若缺乏多巴胺,就會讓肌肉僵硬、動作不靈活、顫抖、重心不穩,容易跌倒。

運動首推騎鐵馬、打太極

規律的運動,可鍛鍊體力,特別推薦騎腳踏車及打太極拳。帕金森病患者,即使走平路時,會有小碎步、原地踏步的現象,但在跨步上、下樓時,並沒有障礙,很適合做騎腳踏車的運動來改善步態。而趁早學太極拳,可訓練重心的轉移,預防及減少跌倒意外的發生。

而非口語表達的感覺統合藝術課程,如:一般畫畫,甚至用手指頭當畫筆沾顏料來畫畫、捏陶、彈烏克麗麗,則是透過接觸、學習藝術創作,跨出自己的小圈圈,慢慢學習自己手部肌肉的運用,可改善動作的控制。最重要的是,在全心投入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能得到成就感,覺得活著有價值,也能順利轉移對病痛的注意力,情緒上,也能因此控制得不錯。

3招保護腦部機能

腦的運動機能跟車子一樣,平常多保養,運作才會順暢。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異常等三高疾病會傷害血管。即使是不危及生命的小中風,也會導致血管性失智症,易傷腦。

一、控制三高疾病,避免血管硬化、阻塞、出血,可降低血管性失智症。

二、睡眠好、休息夠,能讓腦內的多巴胺,在晚上睡覺時,多產生一些。

三、打太極拳,能鍛鍊體力又可訓練重心的轉移,減少腦退化的跌倒意外發生。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發表於 : 2015年 11月 24日, 10:38 
離線

註冊時間: 2013年 1月 4日, 23:54
手頭現金:
1,643.65

文章: 298
晚一點退休,少一點失智。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11/23在聯合報願景工作室與台北榮民總醫院共同舉辦的「二○一五後青春的安老學:翻轉超高齡社會的全新樣貌」論壇中指出,延後退休不但是全球趨勢且有益健康。國外研究發現,每晚一年退休,失智風險可減少百分之五,國人應重新思考退休的年齡。
 
台北榮總院長張德明表示,如今女性平均年齡已達八十三歲、男性七十六歲,社會觀念必須翻轉,以面對未來五分之一老年人口的社會。他很敬佩聯合報願景工作室願投注心力,關注報導這個迫切的議題。
 
陳亮恭表示,新世代長者是有錢、有閒、有學問,更有影響力。 他舉美國為例,五十五歲以上的戰後嬰兒潮逐漸步入退休族,卻握有全美家庭七成以上的財富,甚至有超市看準老人商機,仿效夜店「女人之夜」,推出「長者日」。而台灣也出現網路「銀髮亂買族」,大開網路購物老年商機。
 
分享雖然新世代長者形象翻轉,但健康仍難免退步。據統計,台灣女性健康餘命為七十一點七歲,男性則為六十八點一歲,跟日本、韓國的老人一樣,有八到十年處於不健康或需要長照的狀態。陳亮恭認為,增加健康壽命,才算成功老化。
 
台灣人相較日韓,提早七到十年退休,其實不利健康。根據英國經濟事務研究所二○一三年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退休後自覺健康良好比例下降四成、四成的人退休後出現憂鬱症狀。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發現,每晚一年退休,失智風險可減少百分之五。教育程度高,也相對健康。
 
分享陳亮恭說,他看到很多門診病人提早退休享受生活,事實上輕鬆一、二年後,生活就失去重心,開始不安、自覺健康衰退,常到醫院報到,獨自在家也會因為沒人陪伴而憂鬱。他建議:「工作久一點,健康好一點」,工作能激盪腦力,上下班也算另一種「運動」,晚退休反而對健康有益,相對於其他國家都在延後退休年齡 ,台灣人實在太早退休了。
 
「活得好、活得長、死得快,想達到並不簡單。」陳亮恭建議,長者在控制慢性病之餘,必須注意不要失智,在避免疾病發生後,要積極享受生活,靠智慧老而不老,後青春生活才能更快樂圓滿


回頂端
 個人資料  
 
顯示文章 :  排序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4 篇文章 ]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上傳附加檔案

搜尋:
前往 :  
cron
Powered by phpBB® Forum Software © phpBB Group
Powered Hosting by © 2012 酷康科技有限公司 KuKan Technology Co., Ltd.
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